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社會評價與可持續發展”如何撰寫?
隨著社會發展觀的演變,項目社會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開展社會評價的必要性,論述社會評價與經濟評價、環境評價一樣同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社會評 價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如何撰寫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中的“社會評價與可持續發展”?詳情如下:
一、 社會評價定義及其開展的必要性
1、 社會評價的定義與內涵
項目的社會評價是指由于項目建設、實施與運營,對社會經濟、自然資源利用、自然與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社會效益與影響分析。通過系統地調查、收 集與項目相關的各種社會因素和社會數據,分析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提出盡量減少或避免項目負面社會影響的建議和措施,以保證項目順利實 施并使項目效果持續發揮。社會評價是項目設計中用以分析社會問題和構建利益相關者參與框架的一種評價方法,社會評價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提供了一個研究框 架,將社會問題分析和利益相關者參與結合到項目設計中。
2、 社會評價的必要性
開展項目社會評價,有利于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保證項目與所處社會環境相協調,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完善項目評價理論;對項目全面進 行評價,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目標順利實現,并提高項目決策的科學水平;有利于加強投資的宏觀指導與調控,有利于吸引外資,有利于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 的保護。
二、 社會評價與可持續發展
1、 社會評價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項目評價方法
社會發展目標是伴隨社會發展觀的演變而變化的,當今社會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而社會評價正是從全社會的宏觀角度考察項目存在對社會帶 來的貢獻與影響,社會評價的演進歷程也驗證了社會評價是以社會發展目標為定向的,所以社會評價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項目評價方法。
2、 社會評價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
開展社會評價有利于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水資源、能源等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社會評價正 是隨著后工業化社會的環境、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等問題日益突出而在發達國家興起的,對我國來說,開展社會評價,有利于我國的經濟建設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 源,節約有限資源,保護自然與生態環境,造福人類,實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社會評價從社會可持續角度進行評價,與環境評價一樣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 工具。
3、社會評價是實現兩個層次的可持續發展。
(1)項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對項目的可行性論證應該從戰略的高度進行,應充分考慮到項目對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和間接、短期和遠期、有形和無形、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2)社會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建設總要占用或耗費社會、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努力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觀。
三、結論與建議
社會評價成果采用是評價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會評價主要是為了改進項目,將有限資源配置到更好的項目中去,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 評價使項目決策、資源利用、項目設計、項目實施和延續變得更加有利于人的發展,社會評價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項目評價方法,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 具,我國已經在一些大型工程中進行了社會評價,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它使得項目評價更為系統全面,但社會評價還有待進一步系統化、制度化,以實現以 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